16 Sep
16Sep

       自 2019 年以來,作為申請流程的一部分,申請美國簽證的人必須向美國政府登記其社交媒體所有帳戶,包括但不限於微信、抖音、臉書、推特、whatsapp及IG等。該政策生效後不久,兩家經常與非美國電影製片人和其他國際夥伴合作的美國紀錄片組織起訴了美國國務院,以美國第一修正案和其他理由質疑該規則,並且援引“法庭之友基金”於2020年在Doc Society訴Pompeo一案中向地方法院提交的證詞,認為即使是公開的社交媒體資訊也會涉及言論自由和個人隱私——可惜,這次訴訟(Doc Society訴Blinken案)被聯邦法官駁回了。 

       原告在起訴書中稱,該登記要求侵犯了其美國和非美國會員及合作夥伴的表達權結社權,而且被迫同意:知道自己的社交媒體帖子將被梳理會導致人們進行自我審查。此外,該規定剝奪了簽證申請人匿名言論和私人結社的權利。但地區法院駁回了原告的憲法第一修正案論點,並以偏見駁回了訴訟——意味著原告無法修改他們的申訴。 

       地區法院承認,美國公民有權從非美國人那裏獲取資訊和想法,並與非美國人自由交往。但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論點,即登記要求阻止他們這樣做,因為該規則對潛在赴美遊客的社交媒體活動產生了寒蟬效應。法院認為原告的申訴缺乏具體性,並指出,“這些指控未能確定任何人希望但無法聽到的特定言論實例。” 

       法院還駁回了原告關於外國簽證申請人在最初從國外申請簽證時享有憲法第一修正案權利的論點。儘管法院承認目前在美國的非公民的第一修正案權利,這些非公民因將來可能需要簽證續簽而限制其在網上言論,但法院認為聯邦政府的移民監管應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 

        2019年5月生效的“社交媒體賬號登記規則”要求美國簽證申請人披露過去五年的所有社交媒體記錄,包括曾用名(含所有假名)帳戶,簽證申請人被要求披露其個人資訊,包括他們的工作、旅行和家庭史。 該政策始於特朗普執政期間,但此政策並沒有隨著特朗普卸任而終止,在拜登總統執政期間繼續延續。美國國務院稱每年有1470萬簽證申請人會受到該政策的影響。

        在美國政府提出駁回訴訟的動議後,我們向地方法院瞭解了案情摘要,縱觀整個案情簡報,社交媒體賬號登記規則確實侵犯了個人隱私,並抑制了簽證申請人及其社交網路中的人(包括美國人)的言論自由和結社,儘管該規定僅針對公開信息。但受影響的社交媒體用戶數量驚人,以及他們在社交媒體帳戶上有意無意地公開分享的大量個人資訊,這點將被進一步放大。 

       社交媒體資料描繪了用戶個人生活的極其詳細的畫面。通過監控申請人的社交媒體資料,美國政府可以獲得在簽證申請過程中無法獲得的資訊。例如,簽證申請人不需要披露他們的政治觀點。然而,申請人可能會選擇在他們的社交媒體資料上發佈他們的信仰。那些試圖隱藏此類資訊的人仍可能會因其他用戶的交叉評論和標籤而暴露。由於社交媒體網路的複雜交互,事實表明,即使用戶沒有明確分享有關用戶的個人資訊(例如性取向及政治觀點),也可以可靠地推斷出該資訊。 儘管領事官員可能會被指示需要忽略這些資訊,但普遍擔憂會影響他們心中的決定並非沒有道理。 

       正如其他用戶的線上活動可以洩露有關簽證申請人的資訊一樣,簽證申請人的線上活動也可以洩露有關其他用戶(包括美國人)的資訊。 例如,如果簽證申請人在資訊分享時中標記另一位用戶或在政治集會上發佈自己和另一位用戶的照片,簽證官員可以正確地推斷另一位用戶與申請人有相同的政治信仰。事實上,大量科學研究表明,僅根據那些使用任何形式的社交媒體的人共用的個人資訊和聯繫人列表,就可以準確地預測那些不使用任何形式的社交媒體的人的個人資訊。 因此,美國政府對簽證申請人社交媒體資料的監控有利於對數千萬甚至數億人的監控。 

       由於社交媒體用戶在其公共社交媒體資料中擁有隱私利益,美國政府對數字內容的監視可能會影響言論自由。 如果簽證申請人知道美國政府可以從他們的個人資料中收集大量有關個人資訊,或者他們的匿名或假名帳戶可以與他們的現實世界身份相關聯,他們將傾向於進行自我審查。許多人可能會減少或改變他們的線上行為,甚至完全脫離社交媒體。重要的是,由於社交媒體的相互關聯性,這些寒蟬效應會延伸到簽證申請人社交網路中的人,包括美國人自身。 

       令人諷刺的事實已經證實了這些潛在的影響。調查發現,62%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知道美國政府正在進行線上監控,他們就不太可能“在網上談論或撰寫某些話題”。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也指出,在瞭解斯諾登揭露的線上監控計畫的受訪者中,至少有34%用戶已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資訊不被美國政府發現,包括減少使用社交媒體、卸載某些應用程式、 避免在數字通信中使用某些術語。 

       有些人會認為,有關簽證申請人可以簡單地將他們的帳戶設置為私人帳戶,選擇性與指定公眾分享他們的個人資訊就可以,包括姓名、位置、照片、關係、興趣和觀點——但只要其他相關的人無意這樣做,還是引起關聯推斷。 

       鑒於在平臺內和跨平臺隱私設置相關的困難以及隱私設置經常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事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許多用戶發佈他們分享的個人資訊比他們想像的要多。 此外,一些申請人可能擔心將其帳戶設置為私人會對他們申請美國簽證產生負面影響。 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匿名或假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可能不願意最大化他們的隱私設置,因為他們使用平臺的特定目的就是要接觸大量受眾。 

       社交媒體賬號的登記規則涉及的廣泛範圍進一步強化了這些寒蟬效應,該要求允許美國政府在申請流程結束後繼續監視簽證申請人的社交媒體資料。從這些個人資料中獲得的個人資訊也可以被收集並存儲在美國政府資料庫中長達數十年。且這些資訊還可以與其它國家政府實體、當前和未來的雇主以及其他第三方共用。因此,社交媒體用戶可能會嚴重限制或改變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保密不應成為隱私的先決條件——美國政府對明顯超出簽證申請流程範圍的個人資訊進行審查和收集,會對簽證申請人及其社交媒體夥伴(包括美國人)造成不必要的寒蟬效應。 

       相關團體對裁決表示失望,不出意料的話會向華盛頓特區巡迴法院提出上訴,根據巡迴法院以往對維護憲法權利的相關裁決,相信華盛頓特區巡迴法院大概率會駁回美國政府要求駁回此案的動議,並最終根據憲法第一修正案以違憲為由推翻簽證登記要求。

具體案情可參詳法院裁決:
https://knightcolumbia.org/documents/mm7x4rxkme

評論
*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